形成守法光荣、违法可耻的社会氛围,教育引导广大党员领导干部做党章党规党纪和国家法律的自觉尊崇者、模范遵守者、坚定捍卫者。
毛泽东说:领导我们事业的核心力量是中国共产党。这就更加需要依靠人民,特别是培养和依靠忠诚于党、忠诚于人民、忠诚于社会主义祖国的青年一代。
坚决相信、紧紧依靠最广大人民群众当家作主与坚持工人阶级及其政党的领导,具有内在的高度的一致性,这才是彻底的历史唯物主义。通过毛泽东以上一系列论述,我们完全可以说,国有企业中出现的腐败现象,并不是公有制自身存在的问题,而是私有观念对公有制侵蚀的结果。国家提倡爱祖国、爱人民、爱劳动、爱科学、爱社会主义的公德,在人民中进行爱国主义、集体主义和国际主义、共产主义的教育,进行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教育,反对资本主义的、封建主义的和其他的腐朽思想在人事上,监察委员会的领导人员虽然由各级人大产生,但是要尊重上级监察委员会的意见。然而,反腐败的力量和资源分散在不同领域和系统,反腐工作效能在一定程度上受到影响。
监察法草案规定上下级监察委员会之间是领导与被领导的关系。旧有的行政监察体制存在机构重叠、职能重复等情况,党的监督和国家监督二者之间出现了不协调、不匹配现象,使既有的反腐体制存在一定的结构性缺陷。要实现这些目标,中国需要一个和平稳定的周边环境。
例如,在古丝绸之路的历史传承和开拓精神指引下,中国提出了一带一路的伟大倡议,通过加大沿线国家间经贸投资往来,推动各国人民增进传统友谊,共享发展成果。60年来,和平共处五项原则走向亚洲、走向世界,历经国际风云变幻的考验,具有强大生命力。因此,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向全球治理体制变革提出了强烈的现实要求,也遂成为后者巨大的现实动力。【期刊名称】《中国法学》【期刊年份】 2017年 【期号】 5 进入专题: 习近平 全球治理 。
[72] (七)推进国内法治与国际法治良性互动 在全球治理过程中,国内法治和国际法治相互依存,互为支撑,借由一定方式进行衔接,表现出相互贯通,相互渗透,相互影响的互动状态。开展对非合作,我们讲一个实字。
可以说,他将国际法治思想与全球治理思想有机结合、融会贯通,既是对全面依法治国决定的坚决支持和坚定维护,也是其全面依法治国思想在全球治理领域的匠心演绎和精妙发展。[27]《习近平主席接受印度尼西亚和马来西亚媒体联合采访》,载《人民日报》2013年10月3日第3版。2.摒弃国强必霸的陈规 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征程中,中国霸权论、中国威胁论在国际社会一直甚嚣尘上。(二)对象:国际秩序和国际体系 习近平同志所主张维护的对象包括国际秩序和国际体系。
《决定》强调了三类国际法治合作:一是深化司法领域国际合作,完善我国司法协助体制,扩大国际司法协助覆盖面,既加强刑事领域的司法协助,也强化民商事领域的司法协助。[29]中国对外开放,不是要一家唱独角戏,而是要欢迎各方共同参与。本文系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大委托项目创新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理论体系研究(项目批准号:17@ ZH014)子课题全面参与全球治理与国际法治的阶段性研究成果。[54]徐蓝:《20世纪国际格局的演变——一种宏观论述》,载《历史教学》2013年第20期。
[32]《习近平在庆祝中国人民解放军建军9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载《人民日报》2017年8月2日第2版。[28]《习近平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三次集体学习时强调:更好统筹国内国际两个大局夯实走和平发展道路的基础》,载《人民日报》2013年1月30日第1版。
[38]《习近平在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载《人民日报》2015年9月4日第2版。[1]但是,世界仍然很不安宁。
十八大以来,一方面,我国继续完善领事保护、投资保护、知识产权保护机制,努力做到中国公民和企业走到哪里,涉外法律服务就跟进到哪里,特别是做好各类涉外突发事件应对预案,进一步健全中央、地方、驻外使领馆、企业和个人五位一体的领事保护联动机制,积极开展预防性领事保护工作,维护我国公民和法人在海外的合法权益。[62] (三)吸收人类社会各类优秀文明成果 历史长河奔流不息,许多国家都在悠久的历史中缔造了灿烂的文明和绚丽的文化。[9]《习近平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95周年大会上的讲话》,载《人民日报》2016年7月2日第2版。中国始终是世界和平的建设者、全球发展的贡献者、国际秩序的维护者。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已载入中国宪法,是中国外交政策的基石。法律的生命力在于实施,而法律的实施在于人。
法治的方式就是协商制定国际规则,各国严守国际规则,有效运用国际规则深化改革、推动发展、化解争端、维护和平。五是坚持包容互鉴,倡导交流互鉴,注重汲取不同国家、不同民族创造的优秀文明成果,取长补短,兼收并蓄,共同绘就人类文明美好画卷。
中国将坚定不移走和平发展道路,永远不会动摇。一个国家在国际事务中的话语权,常常体现它在国际规则的制定权上。
[8]习近平同志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95周年的大会上指出:中国将积极参与全球治理体系建设,努力为完善全球治理贡献中国智慧,同世界各国人民一道,推动国际秩序和全球治理体系朝着更加公正合理的方向发展。[30]霸权主义既不符合中国的基本国情,也不能满足中国自身发展对和平的国际环境之需,更无法与中国实现民族伟大复兴的宏伟蓝图兼容。
针对中英关系提出,增进互信上要强调一个‘深字,战略对接上要力求一个‘通字,具体合作中要做到一个‘实字,方式方法上要突出一个‘新字[42]。积极参与国际金融等体制改革,参与国际反恐、禁毒、核不扩散、应对气候变化、网络安全、海洋极地、公共卫生、人权等全球治理,在不断提升参与规则制定的话语权。推进人类和平与发展的崇高事业依然任重道远。六、推动国际秩序和全球治理体系朝着更加公正合理的方向发展 当今世界,新兴市场国家和一大批发展中国家快速发展,国际影响力不断增强,成为近代以来国际力量对比中最具革命性的变化,全球治理体系正处在历史转折点上。
三、弘扬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2014年,习近平同志在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发表60周年纪念大会上发表了题为《弘扬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建设合作共赢美好世界》[34]的主旨讲话,深刻阐述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历史性贡献和重大现实意义,强调中国将继续做弘扬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表率,同国际社会一道,推动建设公正合理的新型国际关系和合作共赢的美好世界。习近平同志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准确把握国际国内两个大局,提出并多次重申中国立场:坚定不移地走和平发展道路。
(一)推动国际关系民主化、法治化、合理化 无论是国际秩序还是全球治理体系,归根结蒂属于国际主体之间的关系,是国际关系在不同层面的表现。[4]由此可见,他对加强全球治理和推进全球治理体制变革高度重视。
反腐败领域的国际合作,既可能是执法合作,也可能是司法协助。[48]习近平:《守望相助,共创中蒙关系发展新时代——在蒙古国国家大呼拉尔的演讲》,载《人民日报》2014年8月23日第2版。
一带一路倡议正是中华文化中积极的处世之道和治理理念同当今时代共鸣的产物,其所倡导的共商共建共享的经济治理理念体现了公正性与合理性,是中华优秀文明贡献当今全球治理体系的典范,应当被发扬与借鉴。[45]其实,真、实、亲、诚亦应是中国对待诸多发展中国家的行为规则、处事方式和战略思想,应成为中国与其他发展中国家关系构建的鲜明特点。弘扬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主张是习近平同志对这五项国际法原则传承、坚守和张扬,表明中国是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积极倡导者和坚定实践者,将坚定不移走和平发展道路,将坚定不移在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基础上发展同世界各国的友好合作。(二)推动国际秩序和全球治理理念的创新发展 理念是行动的指南,行动是理念的落实。
中国打造伙伴关系的决心不会改变,在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基础上同所有国家发展友好合作。为了切实领会和准确把握习近平同志有关全球治理与国际法治的讲话精神,也为中国积极参与建设和完善全球治理体系与国际秩序贡献力量,本文将在全面学习习近平同志相关重要讲话的基础上,对其全球治理与国际法治思想展开深入研究和详细论述。
中国走和平发展道路绝不是一段时期或一届政府的一时之策,而将与中国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同行,将与中华民族爱好和平的优良传统和中国人民仁义礼智信的优秀品质同在。十八大以来,习近平同志提出了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维护以联合国宪章宗旨和原则为核心的国际秩序和国际体系、在国际关系中弘扬平等互信、包容互鉴、合作共赢的精神、构建以合作共赢为核心的新型国际关系、本着共商共建共享原则改善全球经济治理等一系列理念,这些理念体现公正合理的要义,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符合国际社会的普遍愿望。
2.构建同发展中国家的新型关系。[45]参见习近平:《永远做可靠朋友和真诚伙伴——在坦桑尼亚尼雷尔国际会议中心的演讲》,载《人民日报》2013年3月26日第2版。